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荒城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那是一个英雄争霸的时代,那是一个弥漫着硝烟烽火的岁月,那是一个,让无数英雄空留遗憾与悲伤的沧桑年代。
那个谋事如云,战将如雨的年代,却只有一个做叫姜维的人,让我感伤唏嘘。
提及三国,谁都知道将才如云,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刘备所拥有的“五虎上将”—张飞、关羽、赵子龙、黄忠、马超,众人皆知。 而姜维是出现在“五虎上将”消亡,蜀国良将缺乏的三国后期,这是一个在历史里也并不甚被关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三国里名将太多,而这些名将所聚焦的历史都在东汉末年及三国前期,而姜维所在的后期并不是名将活跃的舞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谋反之臣,(司马昭)晋朝时所写的正史《三国志》,并不敢对姜维有过分褒奖的描写,也仅仅只是和蒋琬费祎一同列传,末了题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而已。
诸葛孔明27岁时遇刘备,从此改变历史。姜维27岁遇到孔明,从此身负兴旺蜀汉的重任。而这种以年少得志开始的故事演到了最后,竟全都变成了悲伤。而蜀汉的命运,也似乎总是陷于一种冥冥之中的轮回里。从衰落走向辉煌,从辉煌走想没落,然后又奇迹般的延续了几十年。 作为离开了老师诸葛亮,独自临危扛下重担的第一仗,不得不说相当漂亮。他没有呈匹夫之勇,与司马懿正面对抗,在蜀国头号大臣诸葛亮去世,军心散乱之时,有效的保存了蜀国实力。随后即被册封为平襄侯,统领全军,成为蜀国最高权位的大将之一。随后他率军励精图治,平定蜀国四处不断发生的少数民族判乱,使得蜀国在宦官当道,庸君治国的环境下,依然延续了数十年的历史。 姜维是诸葛亮深深器重之人,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更是被推崇为诸葛亮的唯一弟子。诸葛亮素有鉴人之明,除了误用马谡之外,其余人等如蒋琬、董允都是一代贤臣,所以姜维自然非庸才。姜维的才能却凌驾于二人之上,足见姜维的谋略与筹划能力非同一般。
同时,姜维的军事才能也被诸葛亮称赞为 “ 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 。诸葛亮很少对人有如此高的评价,姜维在实战中的一系列表现也颇符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姜维这个人,似乎无论是他的才能还是实战水平都毋庸置疑,足可以称得上一名天生的将才。当年沉浸在北伐中原、完成丞相未竟事业热潮中的姜维,自然想不到这些,他所盼望的亲率蜀军北定中原的王侯霸业已经深深迷惑他的心智,干扰了正常思维的发挥,逐步沦为性格上的恶果。事实上当时蜀国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北伐的重要因素,姜维之北伐无法满足其中任何一项的要求。 总而言之,性格忠诚耿直的姜维在北伐过程中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屡屡失手,主帅的才能又无法承担北伐的重任,终于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败局。诸葛丞相向来是蜀国的顶梁柱、主心骨,前后担任丞相十余年,国泰民安的形势反倒激起了一位武将出师北伐的决心,也正是他的一系列无功北伐终止了蜀国安定的国内环境,客观上加速了蜀国的灭亡。由于自己操劳过甚,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死于五丈原。诸葛亮选用姜维的确是选对了人,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北伐的重任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三国在今天的看来就象一个个企业的竞争,诸葛亮在那个时间内能做的事,就是找个人来接班,这个人就是姜维。接班人的选择的确也是个很难的事情,企业的成败不在一二个人,但诸葛亮也不可能常胜于天下,但回想诸葛亮在当时能收姜维的确是花了不小心思,这些都是值得的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不过可惜的是,整个时代的气候已经不是他一人所能改变的。诸葛亮生前在内政上竭尽所虑,在平衡蜀内各个派系的斗争上费尽心思,但依然没能彻底解决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以致于诸葛亮死后,姜维、马岱按诸葛亮遗策把心怀不轨的魏延杀掉,费祎又利用权术使杨仪被废进而自杀,而费祎自己也神秘的遇刺而亡。加上宦官黄皓当权,更使得姜维深怕重演当年马遵时代的悲剧,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年代,姜维即要抗击被司马昭控制实权的魏国,保卫国家,又要防止同朝奸人陷害,只能远离都城在外避祸。
这其中的风云激荡,主线始终贯穿的两个改变了时代历史的人物,诸葛亮与姜维.诸葛亮蒙先主厚恩,鞠躬尽瘁,但终究没能恢复汉室,在五丈原的秋风中含恨而去!姜维继承武侯遗命,披肝沥胆,可最终依旧只能看着蜀国一步步走向覆灭。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彻底贯彻了诸葛亮的方针,除了积极平定国内叛乱,另一方面亦不停进攻魏国,从238年第一次出祁山,直到262年最后一次出兵,20多年间,姜维竟然组织了十一次北伐!其中胜五次,平手四次,败两次。需要注意的是,与诸葛亮时期尚有赵云等大将不同,在姜维时期,蜀国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而姜维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武力亦是超群,于是凭借自己文武双全的身手,独力与魏国的众多大将屡次作战,战功赫赫。
多少年后有人为他题诗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一个哀字,让多少人神伤不止。一个死字,又让多少人感叹不已。
作为蜀汉后期掌控国家命运的主将,姜维忠诚而竭力的试图完成诸葛武侯的遗愿。即使他知道,那是多么的艰辛与苦楚。
我想,他定也是于无数个日夜想起那个曾经与他心灵相通的人,诸葛孔明。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蜀汉统一中原的夙愿之中。古路松,回清风。中原梦,终成空。
生身出魏土,扬名在蜀中。
当年识破武侯计,也尝对阵赵子龙。
流传得师徒佳话,立下了冲要奇功。
九伐难继,来去匆匆。
功高难防小人恶,屯田奈何主昏庸。
何惧那蜀汉成画饼,且将仇敌作弟兄。
空传下十发连弩,可惜那三尺青锋。
三国时人中龙凤,蜀江延绵恨流东。
品阅《三国演义》,若论谁最懂得壮志难酬这个词语的真谛,应该没有人能超过姜维姜伯约了,这只孔明眼中的凤凰,在陇上的第一次起飞,就已经注定了其奔波一生的宿命,这个以一己之才,一隅之力震慑天下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忠诚书写了后三国仅有的那一点点辉煌!
姜维的经历,是以弱攻强而战绩卓著,是在逆境中展露着自己卓绝的军事才能,最后也一样都是被他们强大的对手视做眼中钉而不得善终。当然,蜀军还是强过了高卢的杂牌军,但姜维的命运却更为艰苦而悲壮。一柱擎天的丞相死了,本已日渐衰弱的西蜀一夜之间成了无头苍蝇,名将互戕,权臣相轧,辉煌一世的诸葛先生丢下了一个烂摊子去享受他的万载美誉。而继承这一切的姜维,不过是一个年纪轻轻的降将,纵使手眼通天也不可能使那些宿将耄臣甘心麾下,而姜维却无怨无悔的挑起了这一切。从此,伯约再也不是那个畅谈天下事的陇上少年,那清秀的脸庞上也慢慢缀满了风尘的痕迹。关中狭远,前路滞跛,汉祚待尽,夙夜忧思,遥思丞相知遇之恩,虽肝脑涂地亦难报万一。姜维背着沉重的包袱,在即将落幕的三国舞台上拼命而徒劳的奔波着。 但吸引我关注姜维的,正是蜀国灭亡,姜维说服钟会谋反一事。设想,一个亡国之将,竟然能够成功说服敌方大将与自己一同谋反,这该是何等的才能?细细品读历史之后,懵然发觉这位诸葛亮唯一的学生,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之人。
细品《三国演义》纵观姜维的一生,充满着诸多的悲剧。为报诸葛亮知遇之恩投靠蜀国,切被上司猜忌;他虽然成为诸葛亮唯一的学生,却是在诸葛亮去世的前几年,就连诸葛亮自己也觉得,认识姜维太晚,自己的生平尚未完全教予姜维;姜维后来虽然成为蜀国第一大将,却因为自己在朝中没有嫡系,没有根基,无法与同朝黄皓等奸臣对抗,而被排挤;十一次北伐,最成功的一次几乎要攻入长安,却因为黄皓怂恿刘禅,刘禅担心姜维成功后会谋反而急令他速回成都,使得这一次出征前功尽弃,这和若干年后精忠报国的岳飞那催命的13道金牌何其相似!就连最后蜀国都亡了,姜维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功说服魏国两个大将窝里斗甚至谋反,姜维的文武功绩与其悲剧性的一生,对照之下可谓空前绝后!
蜀汉势微,民心慵懒,一旦防守则势必再难北伐,中原一有喘息之机必将束手受执,只有战才能有一线生机。不管这理由是对是错,最终九战中原成就了一个不屈者的神话,也同样倾诉了一个不屈者的悲哀,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不过是成功者丢给绝望人的画饼。中国历史历来如此,南霁云断指送命也换不回来援兵,文丞相九死一生也挽不回残宋,反而后主嗣庙,党宦执权,景耀六年,邓艾自阴平越险攻入,击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军团。可怜拥在“阿斗”身边诸多“善言巧语”的诸多“能人”被邓艾军团一击既溃“鼠窜四逃”.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至此亡国。然而即使蜀国灭亡,姜维依然希冀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恢复河山,即使身已死,依旧不能瞑目。至尽不能忘怀的是演义里的那个画面,面对逐渐包围住他的敌方士兵,姜维悲壮的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就在这一刻,突然电闪雷鸣,一个闪电照亮了他已经苍老的脸,
当连天都已经被感动的时候,人自然亦相同。满屋手持兵器拼杀的士兵此时却死一般一般寂静的站立在那个死去的将军身边。不知道是一种敬畏,还是一种震撼。他两眼悲愤的望着天,仿佛还在质问着老天,这是为什么···!直到敌方主将上前低声叹息的那句“蜀国之亡,非将军之过也”之后,他才能缓缓的闭上那双看透了多少风雨多少沧桑的双眼。(至死不降,司马昭命士兵将姜维开膛破肚看看姜维的胆量到底多大,据历史传说是“胆大如斗”。)
流星闪过,莫须伤悲,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可是我想,姜维可以安息了。他真的太累了。他不知会不会在另一个世界里见到那个叫诸葛孔明的人,然后平静的告诉他,一切都结束了。
多少年过去了,当那个战火纷飞,烽火连天的乱世年代被统一的司马氏大晋王朝所取代时,当曾经的蜀汉人民在回忆起曾经那个丰神隽朗、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时,那种浓烈的悲伤与敬仰,必将长久而坚定的流传于时光的洪荒之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壮,一种人世间最无奈的悲壮。但姜维的人生却并不失败,他印证的蜀汉的存在,伯约印证了人世间稀有的忠诚,伯约用一生的努力的自己的誓言,报答了知遇的深恩,展现了勇者的气魄,他是大汉王朝末路的回光,是人世间不屈者的丰碑。
姜维的同乡、清翰林侍读学士巩建丰在他主修的《甘谷县志》里,曾这样评价了姜维:“夫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这二人的相遇、相交、相知,凭的是意气相投,凭的是诚信的一脉相传。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苦心经营,肝胆涂地,他们是同一种人,他们把感恩与报答的情义推向了极致,为后世树立了道德的标尺。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策略和道德观,为蜀汉献出了自己毕生的才能。
我想没人能够否认姜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才。诸葛亮虽有文采却输武略,姜维师承孔明,继承了诸葛亮的才能,加上自身的武力,成为了三国后期唯一一名文武双全的天才将领。可惜他出现在一个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年代,背负了太多的悲剧,也背负了太多的遗憾!如果姜维能够早些结识诸葛亮,如果诸葛亮能够再多活几年,如果他能够果断的杀掉黄皓,如果蜀中再多一名“赵子龙式”的忠臣良将镇守成都,如果诈降钟会能够最终成功……太多的如果,蜀国何愁不兴?在姜维身上,我看见的是无尽的遗憾!如同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诸葛亮的死,如秋叶之静美凄凉;而姜维的死,如烟花般灿烂壮烈。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千古风流,终化尘土。诸葛亮光复汉室,亦未能实现自己功成身就,归隐田园的梦想;而姜维,亦未能完成武侯遗志,重振江山。但他,亦给后世、给整个华夏民族造就了沿用千年的两个成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胆大如斗”,留下了三国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个人传奇!
以上文字转自:
http://res.hersp.com/content/226486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先征得博主的同意,并且表明文章出处,否则按侵权处理.